附录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2/3)

作品:《读书毁了我

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人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他获取知识的各个方面。过去我们做学问,读经史子集,主张从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一步步来理解文本,结果反而离文义越来越远,离人生越来越远。过去我们是带着像看细菌一样的显微镜来做学问,而现在我们需要带着高倍的望远镜去看太空了。时空观完全不同了。

其次,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以前的提倡专精、追求深度再广博相反,现在应提倡先广博、后专深,要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获取大量信息后再谈深入的问题。我以前常常鄙视快餐文化,比如名着缩写、名着改写之类,觉得那是糟蹋文化。可现在我倒开始同情地理解快餐文化了,因为这样读一部小书就能知道许多部名着的大概内容,等到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再作深度的开发了。以前是我要学什么,现在要学会我不学什么。学会不学什么的人才是真会学习的人。

第三,数字化时代的本质是速度。做事、阅读、包括涉猎一些梗概性的知识信息,速度是核心。获取信息的速度一定要快,要捷足先登。什么是机会?在信息稍纵即逝的情况下,靠感觉能够迅速把握住的就是机会。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作理性分析,等待你判断。看到一个机会,你不去抓就永远没这个机会了。举个例子,我当年刚到贝尔的时候,见到老板办公室墙上的是一年期(12个月)的挂历,每个月上面都写着计划;第二年,我发现老板定做的挂历变成半年了,只有1~6个月,后来我知道市场竞争必须呼唤速度,从项目经理有想法到产品走上市场,如果晚于6个月面市就意味着失败。当1996年我要离开贝尔时,我突然发现老板的日历又变成了3个月。我就问老板,6个月难道还不够吗?他说,现在的竞争、市场以及开发加在一起,只给我们3个月的时间。3个月产品不能诞生就算胎死腹中。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的第一个质感就像乘坐子弹列车,唰的就过去了,我们没法看清窗子外的究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养成特别快速的浏览能力、思考能力、实时性的创造能力,靠什么来支持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生存?

第四,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呼唤阅读心态的宽容,就是要接受相对主义的知识观。前电子时代的时代印痕是“绝对”,而今天电子时代的时代印痕是“相对”。掌握了相对主义的对情境的理解,就会对知识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多样化的理解。宽容也会导致对现在以及未来人的所有生存形式的尊重,这是以前的时代无法带给我们的。在数字化时代万变不离其宗的仍是知识的内容和含量,对你有没有用就是衡量这个知识的标准。我非常赞同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rrr)中的观点,人类传统的所有知识的积累不能用一种简单的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可是为什么科学知识会不断往前走,不断推陈出新,他发现是由于人们看待同一课题的“范式”变了,世界观不同,视角不同了,知识所蕴含的意义也就“进步”了。

第五,进入多媒体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适应在同一时间内从多方位来构造信息、构筑知识的方式。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是多媒体时代的最基本的特点。获取知识、信息借助图片、形象,往往要比文字快得多。为什么现在图书市场上似乎插图越来越热?不是因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多媒体时代才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字信息和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图像、声音、影像的信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平共处成为可能。

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网络做一个路线图,或者在脑子里自己画一幅“知识地图”。当新世界和旧世界出现完全不同的面貌时,旧世界的地图尽管画得很细致,可能是一点都没用的。读元朝的北京地图不能帮你找到你今天想要去的某个餐馆。可你能说它不准确吗?相当准确,可它只对那个过去时代准确。而现在我们如果不改变阅读习惯、涉猎知识的视野和方法、掌握日新月异的工具,就相当于我们到了今天的北京城,手里却还是拿着元朝的地图,四处寻找哪儿有茶馆、哪儿有卡拉、海淀图书大厦在哪儿一样的愚蠢。对于经历过非数字化时代,而现在可以享受数字化时代所有产品的人,必须经历一次脱胎换骨,否则我们必被网络时代所抛弃。

数字时代的得与失

主持人:在计算机这么发达的今天,很多人文学者有一种末日感,他们担心家中的那些藏书某一天是否会被一个光盘所取代。针对这种忧虑您是怎么看的?

王强:在新时代的面前没必要恐慌。时代和社会就像舞台一样,是由前景和后景构成的。比如我们坐在飞驰的火车上,会看到眼前的景物唰地像线一样扫过去,但往远些看速度会放慢很多,再往远看就看清耕牛、远山以及夕阳下戴着草帽的农夫这样的诗意了。如果有一天走入图书馆,书都是光盘构成的,甚至有一天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新的信息存储介质取代了光盘,那么只不过知识是从书页的容器流进了光盘的容器里,再流进更新的存储介质里,但实际内容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读书毁了我 最新章节附录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网址:https://www.555d.org/401_4014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