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最完美的身体 (2)(2/3)
作品:《身体课》的罪状,并且不断地呼喊着“打倒”的口号,但是被批斗者陶纯的**却在裤子里面坚硬地挺立起来了。这是身体对众批斗者的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是指向众人之外的美丽女学生的**望,陶纯自己并不知道,他也没有去理会那原因所在,他只是盯着站在人群外面的康美丽,他隐约地意识到她的目光是停在他的身体的下部,他看到她顿时脸颊绯红,他于是笑了一下,然后那女孩子就跑开了。现在他面对泥胎身体躁热,然而手指上的美妙感觉只是短暂的一个瞬间,女学生的幻影消失的时候,他自己也随之颓然倒地。眼前是泥胎那曲线优美的双腿,逼真的私处与大腿间形成的阴影以一种嘲弄般的眼神逼视着他,让他觉得自己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艺术家陶纯在此时顿悟般地意识到,不能让身体仅仅停留在**和**的开始的地方,她还必须得有另外的意义,好在面前的这个巨大的泥胎还没干,他还有机会再做些修理。
04
陶纯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存在过吗?他心中的完美女神,是出自男人的性的欲求还是源于人对美的想像?1967年夏天那场前所未有的暴雨,让这些疑问变得无从寻问。但是多年以来,我一直都在琢磨着陶纯,当他在面对未干的泥胎,打算再做些修理的时候,我以为他应该是有了一种通灵的状态。把身体与艺术、**与纯美之间的纠结与冲突打通并统一于一体的力量,是神秘的。在那个瞬间,在艺术家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注定是令人吃惊的,如果可能,也许我们可以问问艺术家本人。但是1967年的那场暴雨却让陶纯成了我们这座古城的一个传说,偶然的机缘让我们看到了那尊塑像,却再也看不到塑造她的艺术家本人了。否则我一定要问问他,在那个瞬间,他的思绪是如何从对女学生康美丽的身体**转变为对完美女神的艺术想像的;那个瞬间,他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奇妙变化;然后,他又对泥胎做了些什么样的修改呢?
陶纯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各不相同的漂亮女人,有的是他的模特,有的是他的学生,有的和他有过身体关系,但是康美丽似乎完全不同,这个瞬间的幻影般出现的女学生,在他的眼里,为什么会是一个灵肉一体的完美女神?康美丽是否记得那个遥远的夏天的夜晚自已曾经有过梦游?当她面对酷似自己身体的塑像的时候,身体里的强烈反应又说明什么?带着对身体的疑问写小说,但我却找不到答案。当然,小说原本就不是提供答案的,它只提供情节和结局。
离婚之后,康美丽固执地要搬出他们原来的别墅,尽管林解放一再地坚持要把别墅留给离异的妻子,自己另外住,但康美丽却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她说她不需要这么大的房子。但是她自己明白,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不愿意留在和他共同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她害怕记忆被熟悉的环境焕起,她知道那种尴尬是自己无法面对的。于是,她带着她的塑像,搬进了另一套新买的房子。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知道如何来安顿那尊塑像。她不能把她放在客厅,那是她的裸露的身体,即使是偶尔到家里来的很要好的朋友,她也不能接受她们的目光肆无忌惮地打量她,而她更不愿意她们对这塑像评头论足问东问西。她觉得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卧室,那是她的私密之处,塑像的身体也是她的身体,她们同居一室,同处于世界之外的一个自己独在的安静而又安全的地方。
起初的那段时间,康美丽每天下班回来,都要在那塑像的对面默坐很长时间。她看着她,能够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很多身体细节;她欣赏着她的美,但又常常怀疑,那难道真是是年轻时的自己?她曾经如此美丽过吗?对康美丽这一代人而言,在她们还年轻着的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人关注过自己的身体,不仅是不关注,甚至是刻意回避身体细节的。那是个平面的年代,身体是被清一色的装束遮蔽着的,当她们偶然从异性的目光中发现对方异样的关注时,她会本能地因为羞怯而害怕起来,于是把自己的身体藏得更加严实。而身体本能的冲动能够带给她们的想像也非常有限和贫乏,即使是有了与异性的身体接触,她们也是躲躲闪闪地藏着掖着,很少有人关注自己身体的美与不美。
所以,当她独自和自己的塑像面对的时候,她甚至有种异样的陌生感,那是我自己吗?搬入新房间的第一个夜晚,是女儿林茵陪她一起度过的,而到了第二天晚上,她一个人的时候,她做了一个令她自己也感到吃惊的举动。关紧门窗,拉上窗帘,洗完澡之后,她赤身**地走出卫生间,她把里面嵌着镜子的大衣柜门打开,转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可以从镜子里同时看到自己和塑像。她像个好奇的孩子一般,对比着自己和塑像的身体细节,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脸廓、肩胛、****、腰肢、臀部、大腿,甚至私处。虽然她看出了许多相象之处,但她还是确知,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与塑像的身体相认。脸上的细弱的绉纹、有些下垂的****、略显发福的身体,都与塑像的模样相去其远。这使她相信,那塑像根本就不是自己,只不过是有点相象罢了。起初看到她的时候,那么强烈的认为那就是自己的身体,也不过是瞬间的一个奇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身体课 最新章节第36章 最完美的身体 (2),网址:https://www.555d.org/401_4014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