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再谈情人(1/2)
作品:《爱与性的秘密:徐兆寿性文化随笔》你对你的婚姻满意吗?你有情人吗?如果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向你示爱,你会接受吗?
一次报告会上,一个大学生这样问我。我念出来时,大家都笑了,但立即静了下来。都想听听我的解释。我说,我对我的婚姻很满意,也没有情人,也终将不会有,因为美色在我面前只是美色,我已学会不再去占有。
我想,我这样老套的回答定然是让大学生失望的。谁知,他们竟报以热烈的掌声。
昨日,我写了一篇关于婚姻制度与情人关系的文章,观点很明确,一夫一妻制的弊端之一就是产生了情人。这是作为一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矛盾。一方面,这种制度保障了男女平等这样一种人类的理想与道德,另一方面,它又限制了人类的**,而此**在道德失衡和婚姻不幸的情况下又会寻找新的释放点,那就是情人。这是制度的矛盾所造成的社会的悲剧,这也同样是人类的道德理想与**之间的矛盾与悲剧。文章一出,立即有人骂我。说我写文章无非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借口。
大概人们也的确是这样想的。因为谁要争取什么,往往是为自己的。但对于学者来说,是不同的。学术对于学者来说,既是为自己的,又是为社会的。学者必须说出真象,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恩格斯说过,一夫一妻制的背后是男人大肆重婚和女人大肆通奸。无非还是说,一夫一妻制伴随着的是婚外的恋情。这就是情人。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描述。它既尊重了人的本性,又肯定了制度的理性。
一夫一妻制的基础是什么呢?是男女平等观和现代爱情观。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来自于基督教,而现代爱情观其实也同样来自于这种婚姻的观念。人类社会经历了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这两个社会都是不平等的,所以人类正在经历第三个社会,这就是男女平等的双系社会。一夫一妻制是与这样的双系社会相连的制度。
我批评一夫一妻制的目的无非只有一条,那就是它仍然不是最理想的婚姻制度,因为人类的精神与**之间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在还没有找到更为理想的婚姻制度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最文明的婚姻制度。
不过,从这种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隐藏在制度背后的问题,那就是人类所有的制度其实无非就是在解决人类的精神与**的矛盾。所有的发展都是为**的,而所有的道德与法律又是来限制**的,因此,我们有了精神的享受。
在**与精神面前,哪一个更重要始终是我们选择的问题。在神学时代,自由与永恒的精神追求始终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是魔鬼。在人学时代,人道主义开始怀疑上帝、对质上帝,并开始解放**。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上帝、人道主义都成为虚无,**即身体则成为真实的存在。马克思颠覆前人理性哲学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人的**即物质性是人的最原始也最基本的需要。马斯洛则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人的需要层次,生存欲与基本的生理**成为人的基本需求,也成为人权的最基本的内容。于是,产生了一个非常神圣但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个非常荒谬的宣言:性是人的基本权利。
反对者无非是站在现有道德立场上来发言,但他们忘了,现有道德立场根本就是矛盾的产物,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矛盾的。如在母系社会,那时虽没有明确的制度,但道德是有的。它相当于制度。在泸沽湖附近,有母系社会的痕迹,那里的女人是不允许男人背叛她们的,所以,常常有男人的尸体横死湖边。而在漫长的人类父系社会,女人一直是男人**的奴隶。女人背叛男人只有死路一条。只要有群体,就得有秩序,而这种秩序就是杀害生命的屠刀。在很多猴族中,雄强的公猴会杀死自己所有的情敌,甚至还会杀死长子,以保持血统的纯洁和稳定的秩序。这就是制度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更准确一些说,这就是社会的道德与个体生物**之间的矛盾。
古代人肯定是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严酷的刑罚。中国的礼教与其他文化的宗教其实就是来限制和梳理这些**的。**好似江河大海,人类必须去梳理和引导它,才能使它流向正途,放任自流与阻塞都将导致灾难。这就是道,这就是理。
所以,有道之人不会让**横流,更不会阻塞**,而是疏导。中国的圣人在此立了不少圣言,西方的基督教也为此立下诸多戒律。原则只有一个,即管理好自己的**。但是,无论是孔子、老庄,还是苏格拉底与耶稣,都没有将**打入地狱,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了诸多规劝。
对**进行阻塞的是后期宗教与理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便是其思想之一。它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作为制度大奖特奖贞女寡妇;另一方面,性乱成为社会的潜在危害。如中国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贞烈观最强的时期,但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的时期,中国文学上的诸多**大都产生于明朝。如果再精细一些,我们还会发现,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性变态现象最多的时期。在那一时期,男风之热令人震惊,而男人好女人“三寸金莲”之态更是令人惊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与性的秘密:徐兆寿性文化随笔 最新章节第86章 再谈情人,网址:https://www.555d.org/401_4014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