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罢相(4/6)

作品:《大宋那些年

胄,为人谦谨好学,擅长骑射,勇冠三军,且智谋过人。南征百战数十载,为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人称“大宋战神”。

真宗宣布辍朝五日,亲自前往李继隆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

后来,李继隆与李沆、王旦得以配享宋真宗庙庭。配享的理由是:“旧勋之门,克嗣前烈。沈毅有勇,倜傥好谋。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厥功茂焉。”

宋理宗图画功臣神像于昭勋阁,李继隆理所当然成为这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一代名将,就此告别江湖,身后划过一道亮丽的彩虹,永久辉映在历史的长空。

王钦若回到朝堂,没高兴几天,就开始犯难了。他知道寇凖讨厌自己,也知道给这么强横的领导当下手,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说不定被抓住小辫子,再被贬出京城。

退一步海阔天空,思来想去,王钦若决定以退为进,伺机翻身。于是主动向皇帝请辞,自己做不了这个参知政事:“皇上,你还是给我个翰林学士干干吧,寇凖这主儿,我伺候不了。”

王钦若这人油嘴滑舌,漂亮话能说一箩筐,深讨真宗欢心。为了安慰他,真宗特意为其设置了“资政殿学士”一职。

史载:“景德二年,王钦若罢参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在翰林学士下。”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他的父亲王仲华,陪着祖父王郁在鄂州作官,逢长江水暴涨,全家迁往湖北黄鹤楼。汉阳人望见黄鹤楼上好像有光彩,当晚,王钦若出生。王钦若早年丧父,祖父王郁非常疼爱他。

宋太宗征伐太原时,王钦若才十八岁,作《平晋赋论》进献到太宗的行营。

王郁任濠州判官,死于任上。将死之时,王郁对家人道:“我做官超过五十年,慎于用刑,使很多人能活命,以后必定有大兴我家的人,大概会出在我的孙儿身上吧!”

宋太宗淳化年间,王钦若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亳州防御推官。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不久宋真宗赵恒继位。王钦若体形矮小,也喜欢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当时毋宾古任度支判官,度支使,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毋宾古在工作中发现了赋税的弊病,与同僚谈论道:“天下百姓因逃亡拖欠赋税,自五代至今,执法官不停地催缴、责罚,百姓已是精疲力竭,早就不能承受了,我将启奏皇上,免除这笔赋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毋宾古的话正好被理欠凭由司王钦若听到,他命相关人员一晚校理出数目,次日一早就以自己的名义上奏给真宗。

真宗大吃一惊:“先帝难道不知道这事吗?”

王钦若眼珠一转,诡辩道:“先帝当然知道这些,他这是有意留给陛下处理,以收揽民心。”

新皇即位总是要给天下子民赏赐点东西,以示皇恩浩荡。此时,真宗正愁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普天同庆。王钦若上奏的这件事,正好替真宗解围,救急。

真宗大喜,当即下诏:蠲免百姓所欠一千多万担赋税,并释放囚犯三千余人。

王钦若献策有功,擢升为翰林学士。通过抢毋宾古之功,王钦若一举跨入朝廷核心机构。不久又调任西川安抚使。

明明可以靠才华取胜,王钦若偏要“投机”取巧。他挖空心思揣摩上意,讨皇上开心,很快就成为真宗的宠臣。

咸平四年(1001),王钦若被授给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郊祀之恩,又兼任给事中。从中进士,到成为副宰相,这厮只用了九年。

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善耍权术,王钦若这种蝇营狗苟之事嗨了去了。

每次上朝,王钦若怀中都藏有数道奏折,然后根据皇上的意思,见机行事,掏出相应的折子,以博取皇上的欢心。他肚子里的这个小九九,如何逃得了寇凖的法眼。

一次,寇凖实在看不过去了,当着皇上的面,指着王钦若的鼻子道:“我说王大人,你就不要藏着掖着了,何不把你怀中的奏折悉数拿出来,让皇上御览!”

去年,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打到黄河边,朝野皆惊。王钦若不想着如何抵抗,反而鼓动真宗迁都金陵。寇凖得知后,恨不得把王钦若这厮给剁了。

前线吃紧,真宗让文武百官推选镇守大名府的官员,寇凖本来就看不惯王钦若这幅鬼头蛤蟆眼的样子,这回终于让他逮着机会了。

寇大人毫不客气,立即向真宗举荐王钦若。大名府的安危,牵涉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么重要的事情,朝廷不派个副宰相前去,也确实说不过去。王钦若身为参知政事,官职分量大小正合适,真宗当场拍板,就这么定了。

这里,寇凖难免有借契丹之手,替自己除掉这位鬼头鬼脑的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那些年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罢相,网址:https://www.555d.org/363_36350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