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继迁之死(5/5)
作品:《大宋那些年》城口。威虏军钤辖白守素与部署魏能合力将其击败,一路追过阳山,斩首级、获器械甚众。真宗诏赐二人锦袍、赏金带,众将士亦得不同赏赐。>
如今北方未宁,西北麟府路也正吃紧,接连传来战报。先是柳谷川蕃部来犯,麟府路折家军在折惟昌的带领下,出兵击退他们,擒获一千三百余人,斩获甚众;接着又奏报,在神堆打败党项兵,破其寨栅。>
三月二十五日,真宗在崇政殿西厅,身着丧服哭着会见文武百官。>
四月初一,为皇太后上谥号为明德。百官三次请求真宗到正殿理事,真宗这才采纳众臣的意见,正式理政。>
然而天象映射之事还没完。>
又过了三个月,景德元年(1004)七月初三,宰相李沆在待漏院等候早朝。>
古时用铜壶滴漏计时,文武百官须待漏尽,宫门开启才可入朝。因此,宰相及大臣们在宫外休息的地方被称为“待漏院”。>
贤臣良将在待漏院等待早朝,他们想到的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使四方夷族归顺朝廷;如何将战乱尽快平息;如何垦地开荒;如何荐贤举能;如何驱奸除恶;如何防灾救灾等等。>
去年九月,吕蒙正因年老多病,自动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大宋朝的宰相就剩下李沆一人。>
景德元年地震频发,如此多灾多难,是所有人都不曾料到的。李沆成了救火队队长,事无巨细,大事小情,都得他来过问。众人明显感觉,这半年以来,李沆的头发又白了不少,人也显得苍老许多。>
李沆坐着坐着,越来越感觉浑身不自在,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李沆知道,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和众文武打了个招呼,立刻起身打道回府,想着回去歇一歇,养一养就会好了。>
宰相因病回府,真宗立即命太医前往诊视,派去抚问的使者相望于道。第二天,真宗又亲自上门探视,赐白金五千两,让李沆好好养病。>
谁知真宗这边刚回到宫里,就得到传报,大宋朝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宰相李沆已在家中溘然仙逝,享年五十八岁。>
国失宰辅,如失左膀右臂,真宗当时就泪奔了,又换了袍靴,再次前往拜灵痛哭。>
《群英歌》云:“赵普开国元勋,曹彬清雅仁厚。居正方重自持,熙载清介自守。潘美征伐多绩,李沆先见知人。”>
这人好好的,说没就没了。真宗对左右说:“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怎么会想到他不享有长寿呢!”说完又哭了起来。>
诏令辍朝五日,赠李沆太尉、中书令,谥文靖;录其三弟、一子,甥及妻之兄子,皆赐同进士出身。>
李沆作为太宗、真宗两朝重臣,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美誉。>
太宗赵光义赞“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又赞:“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真宗赞其:“卿真长者矣。”>
一代能臣张咏曾云:“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无如李文靖(李沆);深沈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公(真宗朝宰相王旦);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寇凖)。”>
王旦赞其:“李文靖真圣人也”;李贽在《藏书》中将李沆列为“忠诚大臣”;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宋史》赞:“李沆为相,正大光明。”>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然而,和此起彼伏的地震相比,死几个至关重要的人,也没啥大不了的,这些都不是这一年最大的灾难。一场更大的灭国危机,已经在大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的酝酿之下,洪水般汹涌而来。>
永远都不要指望,你的敌人会跟你讲仁慈。趁你病要你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在你流血的伤口上捅刀子,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会到的。>
成则兴,败则衰。萧太后这娘俩,已经豁出去了,竟然拿国运当赌注,想要玩一票大的。>
大辽要举全国之精锐,倾巢南下,不捣开封,誓不罢休。>
本章已完成! 大宋那些年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继迁之死,网址:https://www.555d.org/363_36350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