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继迁之死(4/5)
作品:《大宋那些年》四十五个春节,景德元年(1004)在十二生肖上属于甲辰龙年。>
京师开封,物华天宝,瓦肆勾栏,箫鼓喧天,黼黻华裳,嘉会高堂。>
正月十二,白天,边关警报至京,威虜军、莫州同时传来战报,“契丹奚王萧观音奴、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皇太妃萧胡辇等各率兵四万余骑,自鉴城川抵达宋辽边境涿州,声言准备修筑平塞军、故城、容城等城堡。”>
真宗道:“敌骑利于野战,声言修城筑堡,或非其意。”遂诏边关州县严密备战。>
是夜,就在人们沉浸在春节的热闹和喜庆之中,欢笑尽娱,乐哉未央,一场意外陡然从天而降——京师地震了!>
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景德元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大地,一次次露出它的狰狞。>
正月十七,“是夜,京师地复震。”>
正月二十三,“是夜,京师地复震,屋宇皆动,有声移时而止。”>
现在我们知道,开封并不在地震带上,只是处于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交界的凹陷内,不会发生六级以上的地震。此次地动屋摇,地下还一度发出轰鸣,由此可见,此次震级起码在五级以上。>
山河变色,草木同悲,地震损失如何,史书未载。北方房屋多半土墙夯筑,这个规模的地震,免不了墙倒屋塌,生命转瞬即逝,天寒地冻,百姓露宿街头,京师到处,哀鸿遍野。>
开封连震三次,一次比一次厉害,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京师上下,人心惶惶。>
西汉大儒董仲舒有言:君主统御四方,是上天所授,臣民反抗天子,就是反抗上天。君主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象就会示警,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君主。>
真宗对宰相李沆道:“坤道贵安静,京师震动若此,皆朕听览不明所致。”>
李沆是真宗的老师,真宗这么说,这是在打大臣们的脸。李沆急忙顿首叩头,引咎自责,说招此天灾,自己有不可饶恕之过。>
真宗道:“朝廷命令,尤其应该谨慎,每出一令,不免遭到谤议,又不能把别人的嘴堵上,那样更会堵塞言路。”>
李沆低头附和道:“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地震波向四面发散,灾难在升级。>
正月二十四,“冀州(今河北冀州)地震。”>
正月二十五,平虏军(今河北黄骅市乾符村)城中起火,焚民居庐舍甚众。>
又过数日,益州(今成都)、黎州(今四川汉源)、雅州(今四川雅安)接连发生地震。>
四月初三,“邢州(今河北邢台)言地震不止。”>
四月十四,“瀛州(今河北河间)地震。”>
五月初一,“邢州言地连震不止。”>
邢州位于中国五大地震带的“华北地震带”之上,看来,此次地震,邢州损失最重,真宗下诏,“赐邢州减田赋一半,免运送军粮之劳役。”>
没什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国援助互动,更没有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除了让你少交一半的赋税,少出点苦力,没有多少实质上的物资援助,大宋朝廷的赈灾仅此而已。>
不久“诏修邢州城……赐邢州修城卒缗钱有差。”地震震倒了城墙,朝廷下令让兵卒修复,朝廷赐钱奖励。为什么没征派百姓服役?很显然老百姓正忙着修复自家倒塌的房子,哪有闲功夫。>
过了半年,本以为太平了,谁知又来了,十一月十八,“石州(今山西吕梁)地震。”>
一年九震,至今为止,景德元年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地震记载最多的年份。>
◆这事还没完>
《易经》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古时讲究天人感应,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间有大事发生,民间一向有“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之说。古人认为国之君主、国母亦或重臣殇灭,天必降异象,或大地震动或天雨流星。>
这次京师接连三次地震,接着冀、益、黎、雅、邢、瀛诸州也陆续发生地震。却不想这事真有映射,景德元年(1004)三月十五日,李太后崩于万安宫,享年四十五岁。>
太后得病期间,真宗亲调药饵,每对近臣,忧形于色,说着说着,就会流泪。又多次张榜,以重金悬赏民间,遍求名医,为太后诊治。>
皇太后过世,那也属于国丧,丧葬礼仪相当繁琐。真宗甚是悲伤,几度哭晕过去。>
第三天,百官三次上表请真宗治理国事,未准。>
第六天,宰相李沆等人到宫门,见真宗依然甚是悲痛,接连五次上表。说北方和西北军事吃紧,请求真宗上殿听政。>
三月初,边关告急,文书频传,辽军入侵,兵犯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那些年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继迁之死,网址:https://www.555d.org/363_36350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