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太宗皇帝(2/3)
作品:《史海魅影之永昌遗宝》什么东西?居然用这种令人叫绝的方法来保护。或许里面记载了那笔宝藏的收支情况。我问了老何和马建设,他们也是第一次见这样的保护秘密的方式。先装上带走,看看江教授有没有办法打开。>
再次扫视了一遍这间安葬着大顺第二位皇帝的墓室,还有一个巨大的疑惑困扰着我:这个李自敬和外面的李聚财到底是什么关系?是谁先入葬的?我把这个困惑告诉了老何和马建设,老何沉思了好久,慎重的告诉我说:“凭我的直觉,就没有李聚财这个人,从头到尾就只是李自敬一个人,外面的尸骨只是临时找来充数的。李聚财这个名字和外面那座墓都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要安葬的人和需要保护的秘密都在这里。”>
不管李聚财与李自敬是不是同一个人,作为大顺王朝第二任皇帝的李自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这里既不是他的故乡,也不是他的据点。最大的可能是:他带着重大的战略任务从云南而来,意图在此发展抗清力量。无奈天不遂人愿,满清在这一带的统治非常稳固,抗清力量没有发展起来,自己又身死异乡,大顺的遗民就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忠贞。费尽心机,营建了这样一座“帝陵”,大顺王朝终究还是没能再次崛起,对后世的影响也只剩下了巨大财宝的诱惑。>
我这时开始有些迷惑了: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寻找李自成财宝的下落,不想却被卷入三百多年前的历史迷雾当中,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也不敢妄下断言。当年演绎了历史的人们早已化为了云烟,真相究竟如何,对当今的人来说,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正史也好,野史也罢,传说也好,传闻也罢,谁又能说服谁呢?就算是说服了又能怎样呢?>
我苦笑一声,对老何说:“其实他俩是不是同一个人,或者说他们是什么关系,意义也不大了,我们是来寻宝的,这里没有宝藏的线索,就撤了吧。或许答案就在那本账册中吧,等见到姜教授,看他有没有办法打开。”>
依照习惯,临别之际,我在李自敬和李聚财棺前的香炉里分别点烟作香,拱手行礼,心中默念:不管真相如何,大顺太宗皇帝在此静睡了三百多年,这次打扰多有冒犯,今后再也不来打扰了。>
……>
回到地面,天还没亮。趁着浓浓的夜色,我们把洞口回填完整理好,先返回那个土窑洞,休息至天亮。>
第二天,到了富县县城,找了个地方彻底清理了个人卫生,就在这里休整两天。>
这两天里我写了在米脂县和富县探宝的调查报告,跟老何、马建设、丁志坚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已经入冬了,天气越来越冷,不再适合继续野外考察。先去雅安,把手里的几件庄稼出手换成钱。再回兰州,安排在家过冬,等来年开春天气暖和了,再开始继续野外考察。>
等回到兰州家里,发现何必愁吃胖了,也长高了,几个月不见,变化很大。>
这个冬天里,丁志坚继续做宰牛杀羊的生意,老何给他打下手。>
马建设与媳妇也和好如初。跟他父亲马援朝一起做一些打家具的活计,倒也没闲着。>
我拿上那本被胶包裹的账册去找江教授帮忙。江教授说需要请化学系和物理系的朋友帮帮忙。>
接着,我把我们四人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考察的调研报告拿出来交给江教授,并简单地讲了讲考察过程中的惊险奇遇。江教授听得目瞪口呆,仿佛是在听天方夜谭的故事而不是严谨的历史遗迹的调研报告。>
当听到我讲李岩、刘宗敏、吴汝义、李自敬这些人的最终归宿后,江教授无限感慨地说:“史料的记载毕竟有遗漏和偏差,只有实地考察了才能得见历史真相。每个人都是从历史中走来,用短暂的一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最后连自己也变成了历史。无所谓对与错,就象这些人,即便过去了三百多年,我们仍然不能轻易地说他们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他们的事业是功还是过……”>
我听得似懂非懂,就凭着直觉说:“前人的功过是非不可避免地要被后人评价,出发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
江教授听我说的半截子话笑了笑,就接着我的话说到:“是啊,立场不一样结论就不一样。每种立场都是客观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这些立场和结论也将成为历史,到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呢?”说罢便自嘲似的笑了起来。>
我也跟着笑了起来:“教授,您是从历史领域跨越到了哲学领域啊!我可不敢像参悟佛理一样想这些问题,我怕走火入魔。”>
江教授听罢哈哈一乐:“哈哈哈哈……不能再往深处想了,再想下去怕是要看破红尘遁入佛门了。”>
稍一停顿,江教授继续说:“还是回到我们研究的课题本身吧!我们只求真相,不论是非,不管对错。下一步怎么行动,你们有计划没有?”>
我回答到:“天冷了,不适合野外调查,我计划利用这个冬天给我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史海魅影之永昌遗宝 最新章节第二十八章:太宗皇帝,网址:https://www.555d.org/352_3526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