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太宗皇帝(1/3)
作品:《史海魅影之永昌遗宝》我赶忙伸手抓住铁环,使劲一拉,只听的“哗啦啦啦”,再看眼前,我不由得惊喜的叫道:“此处果然另有乾坤!”>
铁环牵动了铁链,铁链打开了机关。随着声响,中间的壁画缓缓倒下,露出了后面的一个门洞。>
我赶快叫来了老何和马建设,由这个门洞走过一个长有二十多步的一段通道,进入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墓室:墓室的两扇木质墓门已经朽烂,地上堆着烂掉的木头渣子,也还能辨认出安放墓门的石臼。墓室不大,方形,长宽大约都是两丈,高约一丈。让人吃惊的是,砌筑这间墓室的既不是砖,也不是普通的石料,而是清一色纯净洁白的汉白玉!>
这一惊非同小可,在我脑海里猛地闪现出两个字:帝陵!难道这就是李自成的最后归宿?太突然了,我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现实。>
我使劲在自己脑袋上拍了两把,好让自己恢复清醒:不管怎么说,先仔细看看。>
正对着墓门的墙面上刻着一条团龙,仔细一看,竟然是一条五爪的团龙!>
五爪团龙只有天子可以用,即便是亲王都没有资格使用。此处果真是李自成墓?等我看看牌位再说。>
靠着那堵刻有五爪团龙的墙,地面上是汉白玉砌成的棺床,棺床床上没有棺木,只有一堆乱糟糟的,看样子是棺木彻底朽烂了。棺床的前面是一个汉白玉的石桌,石桌上摆着一个金灿灿、做工精美的灵牌,灵牌前面是一个汉白玉雕成的香炉。我急忙大步走上前去,看看这灵牌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字,这里到底安葬着谁?>
灵牌应该是铜质鎏金的,金灿灿的表面也露出了几点绿色的铜锈,上面的字也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和灵牌一同铸造出来的:大顺太宗文皇帝之位。>
这个结果似乎符合了我的心理预期:不是李自成。如果要给李自成设立庙号和谥号,应该是太祖武皇帝,太祖是庙号,武是谥号。太宗皇帝一般都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大顺太宗文皇帝应该是李自成的继任者,也就是大顺王朝的第二任皇帝。那么他究竟是谁呢?他会不会是史料中记载的李自成的三弟李自敬呢?不管他是不是李自敬,他是什么时候即位的?在哪里即位的?他怎么又会葬在这里?而且还是以这种极其隐秘的方式安葬。李自成会不会把秦皇传国玉玺连同皇位一起传给了他?他是使用新的年号,还是继续沿用永昌的年号?他和外面的李聚财又是什么关系?>
……一个又一个疑问,好头痛啊!不管怎么说,看看棺材里面还有能找到什么线索。于是我把继续搜索的目标转到了那具烂成一堆的棺材里。>
没想到这位“太宗皇帝”的棺木竟然朽烂成这样,保存状况远远比不上外边李聚财的棺材。“皇帝陛下”已经变成了一副白骨,头上戴的金丝编织的帽子大体完整,身上穿的龙袍已经烂了,但仍然能够依稀看见胸前绣的团龙图案。我拿起一根竹签,在一片狼藉中仔细的寻找着。>
老何看我找的仔细认真,不解的问我:“你找什么呢?找的这么细?”>
我头也没抬,一边继续寻找,一边答复老何:“找印章,能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的东西。”>
果然,在腰部的位置给我翻出来一枚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玉印。我激动的戴上手套,轻轻的拿起来,用竹签一点一点抠掉上面粘着的泥土,露出了阴刻的三个字:李自敬。>
真的是他!史料中的这条记载还是正确的。那史料中记载的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是否属实呢?现在下这个结论还为时太早。这几个月的所见所闻告诉我:官方的正史、民间的野史、坊间的传闻,往往都是真里有假、假里有真,要注重实地的调查研究,不能偏听偏信。>
我小心翼翼地用纸把这枚玉印包好,装在身上,又继续寻找着,看能否再发现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还有那枚让我念念不忘的秦皇传国玉玺。>
别的也没什么了,也没有佩剑,这倒也符合了他文皇帝的谥号。不过在他的右手边倒是发现了一把短匕首,长约一尺,做工非常精致,鞘上包金错银,镶着各色宝石。>
不光是我发现了这把匕首,马建设也发现了。看着马建设的眼睛,仿佛是在问我:“这个可以吗?”我冲他一笑,点了点头。马建设高兴地拿出匕首,拔出来又插进去,又拔出来再插进去,满脸的喜悦与满意。>
从棺床上下来,我习惯性的来到墓室中间位置,敲击地面,青石铺就的地面果然发出异样的声响:这块石板下面应该有一个石盒。我又抬头看了看头顶,并没有发现悬挂着巨石之类的东西,就放心地找出这块石板的四边缝隙,慢慢撬了起来,下面果然是空的,放着一个石盒。打开石盒,里面既没有玉玺,也没有卷轴,只有一本书。拿出来一看却不是书,反而像是一本账册,只是没法打开:因为它好像是在熬化的骨胶里泡过一样,外面包裹着一层褐色透明的硬壳。>
这又是一种什么保密措施?里面到底记载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史海魅影之永昌遗宝 最新章节第二十八章:太宗皇帝,网址:https://www.555d.org/352_3526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