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关于黄金和货币体系的东东(3/6)

作品:《迷失在星空

立为制度。其后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宣布实施金本位制。世界各国实行金本位制长者二百余年,短者数十年,而中国一直没有施行过金本位制(如果不算国民党政府溃败前短暂的“金圆券”的话)。

从1870年到一战爆发之前,是金本位制使用最广泛的50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时金本位制盛行是欧洲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事实上,世界经济在金本位制下于1879-1896年之间爆发了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导火索的世界性经济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为求自保,纷纷进行黄金管制,金本位制难以维持。战后,1922年在意大利**召开世界货币金融会议,建立了一种节约黄金的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即1925年起实施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英、法、美等国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通过这些国家货币间接与黄金挂钩。但曾几何时,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使得各国央行纷纷放弃金本位,改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尤其为难的是,金本位决定了各国央行不能在经济不景气时采取扩张政策,致使衰退乃至萧条难以复原,1929年之后全球经济几乎经历了10年的通货紧缩。从1938年开始,已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国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

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主导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郡的度假宾馆召开了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蓝本的《布雷顿森林协议》(brettonoodssystem),从而建立了一种“国际性金汇兑本位制”(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是一种间接的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20世纪60年代相继发生了数次黄金抢购风潮,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先是放弃了黄金固定官价,随后宣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义务,于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黯然收场,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改革。

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国际货币会议上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jamaicaagreement),于1978年4月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解体。

回顾过去百余年货币本位的变迁史,可见颠颠簸簸的金本位制并不能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弊病,运行实践也谈不上成功。历史上发生过的向金本位制复归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表明被抛弃了近半个世纪的贵金属本位纸币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因为人们心目中借助黄金保值储备的观念根深蒂固,黄金的非货币化并不等于黄金完全失去了货币职能。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从1945年21770吨(占世界黄金储备近60%)降为目前的吨(占世界黄金储备的15%弱),依然维持全球最大储备国地位。就连高举黄金非货币化大旗的国际货币基金会也保留了大部分黄金储备。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欧元货币体系,黄金占该体系货币储备的15%。黄金仍是可以被国际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磅、日元之后的第5大国际结算“准货币”。这种现象,意味着黄金在林林总总的商品当中,仍有某种流通媒介的特殊功能,但这并不等于时光可以倒流。

金本位制之所以行不通,首先在于黄金市场太小了,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其前景不能满足全球化世界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作为货币储备的基础,不可能从一种有限的市场商品重返“一般等价物”。

人类有史以来开采积聚的全部黄金,估计逾15万吨。其中约40%即6万吨为金融资产;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占有3.2万吨,其余是私人拥有的投资财富。另外的60%作为商品,主要是首饰业和装饰品,为民间收藏和流转,还有少量用于电子工业、牙医、金章及其他行业。

在整个20世纪,南非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但近年来南非黄金矿藏资源逐渐枯竭,产量下降。2007年,中国生产黄金276吨,相当于全球黄金总供应量的十分之一,超过了南非的272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

黄金原子核由79个质子和112个中子组成,属奇-偶型核类,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性质,决定了金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很低。形成工业矿床,要富集上千倍;形成大矿、富矿,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可见大金矿难于产生。据估计99%以上的金进入了地核,现查明地壳中的黄金总储量仅为16.6万吨,丰度只有铁的一千万份之一,银的1/21,可采资源大约只及总储量之半。目前全球黄金年产量近3千吨,按此推算,30年后黄金供应水平将难以为继。

黄金作为商品,工业性应用范围很小,主要用于审美收藏。如今科技发达,真金之外,再生金、合成金(白金、黑金、玫瑰金)等大量出现,挤占了饰品原料中黄金的市场份额,黄金市场价格低位运行是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迷失在星空 最新章节推荐一篇关于黄金和货币体系的东东,网址:https://www.555d.org/307_307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