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未曾完结的一劫(3/4)
作品:《美食修仙实录》 莫天歌所叙说的一切,精确到当初有多少人生活在这里,姓甚名谁,长相如何,修炼的是什么剑法,生平如何,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 驾驭着魔龙星舟,孤悬于天外,莫天歌始终在注视着凡尘。 众生皆映入其记忆中,不曾有任何一人被遗忘。 世界曾经的风景,便在莫天歌口中缓缓叙来,透过这份叙说,赤莲天师也仿佛接触到了那当年生于此的剑修们,聆听到他们挥剑时的风鸣之声,以及他们未完的思念与遗憾。 最终,在莫天歌的引领下,赤莲天师来到了天水剑宗的废墟之处! “这就是那位灭世真仙所创造的宗门,天水剑宗。” 曾经深不可计的水眼,也已经被地震和风沙所掩埋,依稀还能看见一些尚未建筑,但也让人无法想象,这片废墟居然出过一位真仙。 赤莲天师没有多做感叹,而是遵循莫天歌的指引,凿开了那被风沙和泥石掩埋的水眼,然后跃入其中! 一路往下,潋滟红光渐渐充盈。 最终,在已经干枯了许多,散发着腐臭气息的地底洋层,一枚猩红的巨卵悬浮于此。 巨卵色泽表质透明,偷狗表层看去,可以看到里面并非空无一物。 有一个“人”封存于巨卵之中。 这个“人”的姿容不定,每时每刻都在变幻,时而男,时而女,甚至有时候会变成非人的兽性姿态。 赤莲天师见到这个殷红巨卵,微微有些惊诧,因为她能察觉到这一颗巨卵蕴含的某些本质。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巨卵如一个孤立的世界,生命在其中循环不休。 “这是当年四圣星灵创世仪轨运转到极致时,天道朱雀所缔造的奇迹,生死循环之焰的焚灼下,森罗万象归一,化作一卵,而天元星往昔种种,皆蕴含在其中。” 朱雀的神性是生死循环所凝,但祂所象征的生死循环,与后世常见的宗教轮回论不同,祂是灵魂归天的死冥接引者,但也是长生与福缘的赐予者。 朱雀的生死循环,其实是一种相当极端的二元论,并不强调循环,而是强调生死的区别,要死就死的很彻底,不死就永生不死,而真正循环的,只是朱雀自身执掌此权柄时的态度。 简单点来说,就是祂让你死,你不想死也要死,祂想让你活,你想死都死不掉,祂遵循一定规律,一念决定世间苍生谁该立刻归天,谁能长生,然后祂周而复始的做决定,谓之曰循环。 说实在,古人对循环的理解,可能与后世有那么一点点区别,不过这问题不大。 后世凤凰的形象,很大程度便是源自于朱雀后者的神性,而这般神性,也衍生出了相关的权柄。 神鸟不死,寿尽也只是浴火重生! 而眼前这枚巨卵,便是朱雀涅槃之卵,也是此世生机之所凝,若是操作的好,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天元星末日之前的种种,但具体结果,还是要具体实践过后才能做定论。 赤莲天师倾听着莫天歌的解释,但渐渐的,她的眸子离开了朱雀涅槃之卵,然后看向了下面深邃的洋流,似察觉到了什么,微微皱眉:“下面那是什么?” 莫天歌轻轻笑着:“你灵觉甚是敏锐,那是我为那位小朋友准备的一些礼物,现在没了时空抑制力的阻挠,这份礼物也该当送出去的时候了,希望那因为老君面子苟活许多年的小朋友,能够喜欢我为他准备的这份礼物!” 不见光的地底海洋层中,无以名状的漆黑涌动一闪而逝! 赤莲天师柳眉紧皱,情不自禁伸出手,隔绝至下方渐渐涌现的气息:“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污秽。” 莫天歌也不避讳,笑道:“那是四圣星灵创世仪轨运转时积累的负面沉淀,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一份规模比较空前的诅咒,某种意义而言,保存世界生机的朱雀涅槃之卵,其实只是仪式副产品,而下面的玩意,才是四圣星灵创世仪轨的真面目。” 莫天歌的笑容有一些古怪,四圣乃是神性凛然的星君,也是维系乾坤的天地之主,若按常人想象,那应该伟光正的存在。 实际上,那是错误的认知,四圣的神性背面的魔性,也是极尽深邃的,或者说,对四圣而言,神性与魔性皆是混元如一,本质无二。 古早的巫术以及现存的神道祭祀仪轨中,可没少借四圣神威捣鼓一些极尽邪恶的效果。 比方说,要想诅咒敌人子孙世世代代受尽苦楚与折磨,生不得安,死不得宁,那么不论是青龙还是白虎,朱雀还是玄武,皆是可以受理,而且还很容易获得超级加倍的法术暴击效果,让施术者一并感受此神威。 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这份依托于四圣仪式的诅咒沉淀,依旧还存在,那么当年的四凶杀劫,从未曾真正的结束,而吕天琼,也从未曾脱劫而出! “先给那位小朋友打个招呼,提醒一下他该回来应劫了。” 黑白照片中的莫天歌,带着古怪的笑意,轻轻伸出手,遥遥打了一个响指。 地底海洋层下,漆黑的蠕动一闪而逝。 而在渺渺星河之中,吕天琼盘踞在一群陨石盘旋交织的陨石带中,运功呼吸,每一瞬间皆吸摄着陨石中的金铁之气,以此来增长修为,补充天仙之躯缺乏的物质。 运功时的祂,面色淡漠,无穷金铁之气环绕,如神祇一般威严。 但下一瞬间,他猛然大口吐血,金色的仙血脱离身体后,便迅速被染黑,化作腥臭扑鼻的腐朽之血。 吕天琼猛然睁开眼,倒影于其眼中的,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美食修仙实录 最新章节342.未曾完结的一劫,网址:https://www.555d.org/72_7221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