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一击毙命(1/2)
作品:《战争世界》听到爆炸声,莫希谚才让301艇停了下来。
那是一条重型反潜鱼雷,别说是排水量不到一万吨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就算大得多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也扛不住。此处海域的水深超过三千米,就算潜艇上还有一些水密舱没有破损,也很快会被压扁。因为潜艇在被鱼雷集中之前紧急下潜,所以潜艇上的官兵根本无法逃生。
深度超过五百米,任何逃生设备都成了摆设。
等了几分钟,在听到从海底发来的“咔嚓”声后,莫希谚才让潜艇转向,离开这处是非之地。
他只知道击沉了一艘花旗海军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却不知道是哪一艘。
花旗海军有四十都艘“弗吉尼亚”级,虽然半数以上部署在太平洋,长期跟华夏海军打教导,这些潜艇的相关属性,特别是噪音特征早被华夏海军掌握,通过噪音就能判断出是哪一艘,但是随同第四舰队活动的“弗吉尼亚”级来自大西洋舰队,之前跟华夏海军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当然,莫希谚已经料到,他再次创造了一个“第一”,即第一个在实战中击沉攻击核潜艇的艇长。
能够取得这个战果有很多原因,比如301艇出色的静音性能,以及敌艇指挥官的疏忽大意。只是这里面,莫希谚的能力,特别是对时机的把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全都来自日常训练。
在“弗吉尼亚”级减速的时候,301艇已经逼近,只是没有被发现。莫希谚在第一时间下达了减速命令,让301艇停了下来,随后就关闭了反应堆,由电池供电。这么做,只是为了把发出的噪音降到最低限度。虽然聚变堆是直接输出电能,没有热循环回路,但是内部依然有机械装置,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会产生噪音,只不过比任何一种裂变堆产生的噪音小得多。只有关闭裂变堆,才能消除动力系统产生的噪音,锂离子蓄电池工作的时候只会发出热量。
由锂离子蓄电池供电,而且速度降低到了四节,301艇的噪音不到环境影响,还跟潜艇的速度有关。简单的说,潜艇的速度越快,探测盲区就越大。
可以说,鲍威尔上校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
这就是,在用主动声纳搜索的时候,应该进一步降低航速,缩小后方的探测盲区,而不是维持在十八节左右。如果“密西西比”号的航速降到十二节,就肯定能够听到301艇发射鱼雷时产生的噪音。以“弗吉尼亚”级的加速能力,把航速降低六节,也只是多用不到半分钟来加速。
也就在这个时候,301艇发射了鱼雷。
与在东海冲突中伏击第三护卫群时采用的办法一样,鱼雷自航出管,而且采用的是线导模式。
因为由潜艇直接控制鱼雷,所以不用启动鱼雷的导引头。
为了进一步降低被敌艇发现的概率,鱼雷的初始航速只有二十节,只比“密西西比”号快了两节。
直到“密西西比”号收回拖拽线列阵声纳,开始加速的时候,鱼雷才开始加速。
当然,这些都是由301艇的枪炮长控制,莫希谚只是下达命令。
因为速度加快,后方的探测盲区进一步扩大,而且潜艇自身的噪音对侧舷阵列声纳产生严重干扰,所以在鱼雷达到三十节的最大安静航速时,“密西西比”号依然没有发现正在迫近的威胁。
在鱼雷距离敌艇不到一千米的时候,莫希谚才下令切断导线。
这么做,不是说有十足的把握,而是便于在必要的时候快速机动。别忘了,301艇一直跟在“密西西比”号的屁股后面,还随同“密西西比”号加速。虽然301艇的加速能力不比“密西西比”号差,但是在速度提高之后,产生的噪音明显增强,随时可能被“密西西比”号发现。如果“密西西比”号以最小半径转向,就有可能在被鱼雷击中前向301艇发起反击。莫希谚并不担心遭到攻击,毕竟301艇的最大潜航速度也不慢,而且启动聚变堆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他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冒险,因此提前切断了导线。只不过,他还同时下令准备好另外一条鱼雷。如果敌艇避开了第一条鱼雷,得马上发射第二条鱼雷,绝不给敌艇反击的机会。
其实,根本用不着第二条鱼雷。
301艇发射的是一条-10型鱼雷,虽然严重了-10的编号,但是这种鱼雷跟-10基本上没有关系。采用这个编号,其实只是为了保密,即让外界认为这是一种由-10改进而来的鱼雷。
-10是华夏海军第一种由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推进的电动鱼雷。
严格说来,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批量生产与列装的锂离子聚合物电动鱼雷。
可以说,除了价格仍然较为昂贵之外,其他方面几乎都算得上完美。具有无级变速能力的电动机能方便的调节与设定鱼雷的航速,从而满足各种战术需求。比如在攻击速度较慢的运输船只的时候,可以让鱼雷以三十节的速度航行,从而让射程最大化。在攻击速度较快的舰艇时,鱼雷能够以五十五节的速度冲刺。因为采用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争世界 最新章节第六十九章 一击毙命,网址:https://www.555d.org/6_662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