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咱先讲个“理”(1/2)
作品:《经伦论》第十四讲、咱先讲个“理”
前面说了一堆空话,实在还是在论述一个道理,就是八字命理学的存在有没有公道性,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有文化价值,有没有黑格尔所言“存在就是公道的”价值系统。为了弄明确八字命理学存在的公道性,咱还得从讲“道理”开端。
要说这个问题就是小老鼠拉出个大铁锨了。
“道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中国汉文明的核心之核心。“道理”在汉文化中是天道、人性、格物、至理的出处,引申到思想学就是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则是从“格物致知”开真个。
儒家在《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这几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凡事物都有本质和规律性,本源和原始性,有一条既定的发展轨道,有一个既定的格式、模式、范本,也就是物之“理”。要懂得事物形成的因果关系,就必须沿着事物的发展轨道向事物的原点进军,找到事物的原始点,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找到事物的本源和原始性,这样你才干看到事物的至“理”。
可见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讲追本溯源的民族,是一个讲道理、理性文化发达的民族,处处以“理”服人。
生活中你会看到,中国人凡事以理为先,假如两个人产生争执,第一句话必是:“咱先讲`道理'”,争执到最后回结到一句话也是“你这人讲不讲`道理'”。即便是争斗到法官那里,我们仍然会说:“咱论事不论人,咱先讲`理'”。法官在断定这件事情也会说:“咱就事论事,依‘理’来,依‘法’判。”中国人多么壮大的理呀,可以比肩法律。“理”可以说在中国人心中就是文明的灯塔。那么,这个“理”到底是个什么“理”呢?
明代王阳明说“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往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往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钦定全唐文》说“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我说:树有年轮,出必有因;物是人非,出必以理;理是因果、理是天道、理是规矩、理是法则,理是本源,理是循环往复,可以复辟;无理不足以行王道,无理不足以行事道,无理不足以正德行。往小处说一个家庭事事论理,讲规矩,其家必兴;往大处说一个国家凡事讲国理,讲规矩,其国必昌。
这就是中国人处处都挂在嘴上的“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格物致知”的由来,引经据典地说这么多,实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讲追本溯源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寻根问宗,追本溯源,凡事都会穷尽其能追究事物的本源,从本源追究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道理,也就是文化。
华夏民族是一个讲“道理”的民族,华夏人无论走到哪里,必以“理”为先,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何处论,都与西方哲学不相干,不是一个系统,但是还是有很多所谓的大家们偏偏爱好把“国学”向西靠,给中国传统文化套上西方哲学的光环,把所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冠以哲学家的名号。
实在呢?实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来都是广义论学者,学问泛泛到全部宇宙空间,从不为一件小事啧啧不休,也不单纯在某一种学问高低工夫。
正确的说,华夏民族是一个寻根问宗,追本溯源讲道理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讲追本溯源,讲因果关系,讲循环往复、讲王道法则、讲道德规范,讲事事规矩,讲经验逻辑,寻求经验正确;我们的一切学问都是从讲“道理”开真个,不只是专注于某一件事物之上,而是针对宇宙万物。因此,我们的学问叫经验逻辑学,更正确应当叫“理学”。
我们的政治学问叫理学,我们的人文思想叫理学,我们的宗教文化也叫理学,不叫哲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哟!!!我们的学问叫“理学”!不叫哲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客观逻辑学,而我们的学问是理性感观逻辑学。哲学是从一到二再到三的三角协议理论,而我们的学问是从一点到两点的中点平衡理论。西方哲学讲缺点论,否定一切现成的知识架构,讲究创新发展,讲究存在的公道性。但东方理学则讲事物的既定性,追究事物的本源理性,寻求事物的循环发展,讲究事物的直接经验、中庸性与覆辙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伦论 最新章节第十四讲、咱先讲个“理”,网址:https://www.555d.org/402_4027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