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澶渊之盟(7/8)
作品:《大宋那些年》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
萧太后和辽圣宗在车驾上接见曹利用。车轭上放置一块横板,板上摆放着餐具。请曹利用一同饮食,辽国官吏则分两排陪坐,当然,这里面少不了辽国驸马王继忠。>
大辽国承天皇太后萧绰,这个女人可是不简单。她见宋真宗答应议和,谈判这种事,能敲一把是一把,能诈一分是一分。讲和,必须以获利为条件,得寸进尺、顺杆爬这种能力,萧太后比谁都精通。>
曹利用的话还没说完,萧太后就发话了,“宋与我大辽国结盟,那接下来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后晋皇帝感激我大辽,送给我关南一地,你大宋继承的是大周的衣钵,周世宗柴荣从我大辽夺走瓦桥关,关南这块地,是时候还给我们了。”>
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大宋,我什么样,大宋就是什么样。一寸山河一寸血,人可以死,祖宗之土不可丢。这点道理曹利用还是知道的。>
曹利用道:“晋人把地送给辽国,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如果每年求取一些金银玉帛来补助军费,尚不知我家皇帝同意否,割地之请,你就是借我十个胆,我曹利用也不敢向皇上报告。”>
辽国政事舍人高正始一听就不答应了,他冲上前来,指着曹利用的鼻子道:“我们统兵南来,为的就是收复故地。如果只是拿点金银玉帛回去,则愧吾国人矣!”>
曹利用道:“你何不为辽国想一想,假使辽国按你的话去做,必定又要与我大宋结仇打仗,国内百姓根本得不到休养生息,长此以往,这对你们辽国也没啥好处。”>
话虽这么说,曹利用还是派人回奏真宗,对于辽国要求索取“关南十七县”之事,请旨定夺。>
祖宗疆土,寸土必争,不可以尺寸与人。真宗知道,割地求和,这种遭后人唾骂的糗事,是打死也不能干的。当即给曹利用下诏:“辽人南来,无非是想夺取土地求得财物。关南一地归属中国已久,不可许给辽国,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成例在先。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多给点钱没关系,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
得了真宗的密诏,曹利用决定放手一搏。>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萧太后觉得自己很难让大宋屈服,最终在十二月定结和议。>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这种虚构的亲属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双方的平等地位。>
在岁币的问题上,萧太后求和心切,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朝每年给辽国三十万银绢的数字。>
澶州在汉代称澶渊郡,宋辽议定这项合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澶渊之盟》,盟约主要有以下五条:>
一、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沿边州县各守境界,严格制止对对方边界的非法侵入。>
二、双方均不得接受对方越界盗贼逃犯,对逃入对方境内的人必须遣返。>
三、宋朝每年向辽朝提供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为“助军旅之费”,至雄州交割。>
四、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增修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五、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曹利用带着和约,兴冲冲地回来交旨。真宗正在用膳,侍者问曹利用许给辽国多少银两。曹利用没有答话,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
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便向真宗做了汇报。>
真宗一听,大惊道:“三百万?……太多了!太多了!”>
赵恒再也没心思吃饭了,立即召曹利用觐见。>
曹利用一见真宗满脸怒气,吓得立即跪倒在地,浑身瑟瑟发抖。>
真宗道:“你具体说说,到底给辽国多少银两?”>
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三……三十万两。”>
真宗这回算是弄明白了,原来是区区三十万两绢银。顿时龙颜大悦,夸赞曹利用很会办事,当即重赏曹利用,擢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与他京师一套上等府第。>
◆契丹出境碑>
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之邦,按照合约,真宗开始筹备三十万两绢银,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带着二十万大军,依次向北撤军。由于缺少粮草,辽军经过之地,还是不断地抢掠宋地百姓财物。>
真宗开始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到的奏报多了,真宗觉得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于是便委派张凝为缘边安抚使,带兵跟在辽军后面,监视辽军的一举一动。辽兵这才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抢劫。>
澶渊之盟签订后,真宗如释重负,为了表彰自己退敌有功,特地命人给自己搞了个形象工程,树一座“契丹出境碑”以兹纪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那些年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四章 澶渊之盟,网址:https://www.555d.org/363_36350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