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孤注一掷(2/8)
作品:《大宋那些年》
寇凖一回来,就劝太宗立储,君臣二人常常宫中小酌,每次都是不醉不归。>
虞部员外郎冯拯上书揭发寇准擅权行事,寇凖这个大嗓门,不依不饶,争辩不止。太宗觉得寇凖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于是,再次罢其副宰相职,贬为邓州知州。>
可惜的是,到死,君臣二人也没能再见上一面。>
明眼人都知道,太宗这是在为太子储备人才,把这个人情留给太子赵恒。>
真宗即位,寇凖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咸平六年(1003)六月,担任三司使。>
在毕士安眼中,寇凖简直就是天生的宰相之才,“小老弟啊,你这个天才,请收下我的膝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若无伯乐,虽千里追风之马,也只能是屈辱于奴隶之手,老死于槽枥之间,一生没世无闻。>
从来英雄惜英雄,自古豪杰重豪杰。真正优秀的人,会喜欢比自己强的人,也敢于推荐比自己优秀的人。承认别人优秀,藏着一个人的格局和胸怀,因为他们懂得互相补台,才会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只能是共同垮台。>
毕士安知人善用推荐寇准为相,就是看中了寇准这人聪明睿智,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能堪大任。甚至不惜纡尊降贵,自降身价,让寇凖做自己的顶头上司。>
说到知人善察,慧眼识人,我们不得不再说回老宰相李沆。>
寇凖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李沆始终不想用此人,回了寇凖一句:“可使之在人上乎?”这种人能让他做高级干部吗?寇凖不以为然,心里面一度抱怨。数年后,寇凖遭丁谓陷害,被贬雷州,方才信服李沆所言。>
寇凖又举荐河东转运副使郑文宝,说他熟两边事,可任用,这回李沆没反对。景德元年初九,升郑文宝为陕西转运使,增加官秩,赐金紫。>
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穿紫色官服,五品以上着绯色官服。有时官员品级不够,皇上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称赐金紫。>
郑文宝又是何许人也,值得寇凖这么推荐。他可是南唐降宋的官员中,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郑文宝,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福建宁化县)人,南唐左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从小受业于南唐吏部尚书徐铉。>
郑文宝这人特别内秀,尤善篆书和弹琴,很小的时候,郑文宝就能写得一手好篆书,他所写的小篆小至中指指甲盖,颇具匠心。徐铉对自己的这个门生,非常得意,曾向人夸耀说:“篆字难于小而易于大,文宝的篆书小字胜过李阳冰,大字则与之不相上下。”>
南唐时,郑文宝以其父荫授奉礼郎,后迁校书郎。归宋后,被朝廷录为广文馆生。>
郑文宝善于写诗,风格清丽柔婉。曾作《柳枝词》,诗云:“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为后世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
郑文宝想见后主李煜一面,担心禁卫让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假扮成渔夫,这才得以见面。郑文宝当面陈述大宋皇帝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感动得李煜直夸郑文宝是忠臣。>
太平兴国八年,三十岁的郑文宝参加科举,凭着真才实学,一举进士及第,被授与修武(今河南修武县)主薄。>
淳化二年(991),郑文宝调任殿中丞,奉命出使川、陕,清理整顿税收。郑文宝走访得知,当地官员为增加税收,规定登口岸经商的商人必须交纳“到岸税”,商人们为此苦不堪言。郑文宝立即奏请朝廷,免除了商人的“到岸钱”,此举大快人心,深得百姓赞扬。>
此时,正逢夔州广武驻军叛乱,四处抢劫,惊扰百姓。作为钦差大臣,郑文宝果断担负起平叛重任。他率军乘船而下,一夜航行数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叛军。获得朝廷嘉奖,赏赐五品朝服,升任陕西转运副使。>
在陕西任职期间,郑文宝多次救济灾民,穿过沙漠,督运粮草给边军。他还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众多少数民族的拥护,有的酋长还认他做“干爹”。>
咸平年间,李继迁劫走朝廷运往灵州的粮草,并且攻占清远,围困灵州。朝廷委任郑文宝以工部员外郎兼随军转运使之职负责平乱。郑文宝率精兵冒雪奔袭清远,一举击败李继迁。>
守卫环庆的龙猛卒部士兵七年未换防,又不能按时领到军晌,产生不满情绪,预谋造反。郑文宝得知后,果断决定先借库银发放军饷,以安军心,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兵变。随后上奏朝廷,表示支取的库银由他来偿还,朝廷体谅到郑文宝的良苦用心,下诏免除其库银的偿还。>
李沆对郑文宝之事早有耳闻,这才会同意寇凖的举荐,让郑文宝绯衣换紫袍,成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那些年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三章 孤注一掷,网址:https://www.555d.org/363_36350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