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的东瀛人)(1/2)

作品:《奇侠剑情录

东瀛人所指便是日本,而“东瀛”一词最早涌现在我国秦朝,当年亦有秦始皇为求永生不老药,派御医徐福带领三千童男女自山东沿海东渡的记载。

而今不论是在中国亦或日本均留下了徐福的传说,自后三国、晋、隋、唐、宋皆有来中国学习交换的东瀛人。

元朝在灭了南宋之后,忽必烈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对日本海上用兵,使自历代以来一直密切友爱的两国关系由此反目,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由先前的敬佩崇拜转为敌视。

蒙古进侵也间接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危机,随着镰仓幕府灭亡,大批武士沦为游勇,其中一大部分成为倭寇,勾结中国海盗和不法商人流窜到东南沿海劫掠作乱,成为明代东南海上一大祸害。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急切与日本恢复邦交,一大原因也是盼看两国携手打消“倭乱”,掩护东亚海域的和平与稳固。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杨载携诏书出使日本,通告洪武登基的消息,同时谴责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命日方严加取消并早来称臣朝贡,否则将出师讨伐云云,口吻相当强硬。

由于朱元璋对当时日本国情缺乏懂得,此次遣使遭到了重大挫折。而正是两国互不懂得,日本又正处南北朝混乱时代,朱元璋布满要挟一味的诏谕唤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敌忾,认为又是一次“元寇袭来”的前奏。

执掌九州十年之久军势方炽的怀良亲王对朱元璋的诏谕嗤之以鼻,软禁了杨载、吴文华等使臣,更斩杀了五名随员。

早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京都。

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称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称为北朝。后醍醐天皇为了恢复王权,颠覆幕府,派他的儿子在九州设征西府。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同一日本。朱元璋一直不曾放弃招降的决心,终经努力怀良亲王对明朝的态度有所转变,其后派遣僧人祖来赴明奉表称臣,进贡马匹和方物,并送还被倭寇掳掠的浙江沿海百姓七十余人。

明面上两国虽关系密切,但时有“倭人”扰乱等事情产生。北朝同一,南朝的武士、政客和游勇失往了依托,于是流浪海上,盘踞海岛,当看到了大明王朝物质丰饶,人杰地灵后打算掠夺大明资源。

是以,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带均有“倭人”烧杀抢掠等处所滋扰之事,他们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气力,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日渐炽盛的倭患,期间日本与大明沿海地带的官兵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

而同一了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想扫除南朝的残余权势,打击海上盗贼,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获取丰富的利益,于是,两国恢复了关系。

明成祖时,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中国进贡,进行贸易。

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重要是为了打消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

在“足利义满”逝世后,其子“足利义持”转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代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

其后,在“足利义教”时代,中日勘合贸易又得以恢复。成化三年,即日本应仁元年(1467)年,日本进进了战国时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贸易制度遭到损坏,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利,掠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运动。

明嘉靖以后,中日勘合贸易完整断尽,倭寇侵扰日益严重。明初,由于国力富强,器重海防措施,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杀人纵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束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心哭泣,拍手叫好。

倭寇的罪恶,给大明百姓带来了苦楚和灾难至嘉靖时代,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个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生动。

一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团体,有的甚至流亡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

这些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同时一些明朝官僚也与这些寇盗建立了接洽。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绔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朱绔到任后,封闭海面,击杀了通倭的李光头等九十六人。

朱绔的海禁触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的官僚攻击朱绔,成果朱绔被诽谤被迫自杀。

从此巡视大臣不在设置,朝中朝外也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奇侠剑情录 最新章节(关于明朝的东瀛人),网址:https://www.555d.org/357_35755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