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西北天鹰约七派,朱姓两家争一国(4/5)
作品:《幻剑奇画》ns;易未忆在马背上,定睛一看,来人竟是独行大侠宁则从,宁则从见了马背上的易未忆也不说话,只是目光望了一眼易未忆,示意他下马。
易未忆心领神会,下得马来,走到宁则从的身边,宁则从一见易未忆,微微一笑,说道:“易少侠,老夫有一事相求,还望少侠务必要成全老夫。”
易未忆见宁则从如此举动,心中甚是疑惑,嘴上却说:“前辈言重了,只要是晚辈能够办到的,晚辈万死不辞,只是这传国玉玺之事……”
见易未忆说话时,有些犹豫,宁则从说道:“老夫所求之事,正是与这传国玉玺有关,少侠且听老夫说一说这其中的缘由,再做决定吧!”
易未忆点了点头,他心里也很想知道这其中的故事,接着,宁则从向易未忆说出了一段终究难以如烟的往事。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继位,是为惠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先后削去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建文帝采取的这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宫廷失火,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年号永乐,就是明成祖。
接着便有传言说出建文帝殁于大火之中,其实,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于那一场大火,他在独行大侠宁则从的帮助下,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曰照龙鳞万点金。”朱棣之对太祖朱元璋较为满意。
然而,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野心勃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帝宝座。但毕竟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建文帝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法号觉明和尚,取意“绝命”,亡国绝命,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苦练少林宗派高深武功,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在朱棣的管理下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沉醉于大自然之中,结交了一帮武林朋友,其中就包括独行大侠宁则从、洞庭一怪顾恩其、惊雷铁汉雷厉风、黄山仙侣岳灵霄、崔云云夫妇,少林铁棍僧,乐在其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只是宁则将觉明和尚的身份告诉了几个至交,几人心中替他十分的不值,又听闻传国玉玺隐藏在会龙山上,几个好朋友决定替建文帝夺回传国玉玺,并意图帮助他重登帝位。
然而,建文帝心意已决,不愿意在争夺天下,方才有了刚才在林子里制止六人抢夺玉玺的一幕。
听到此处,易未忆这才恍然大悟,又想起建文帝朱允炆执意让自己将传国玉玺送还皇宫,心中自是对他生出了几分敬意,一个被自己的叔叔夺去皇位,且屡遭追杀的皇族,心中竟然没有仇恨,念及的全是天下苍生,如此宅心仁厚,这怎能不令人钦佩!
忽然之间,易未忆又好像想到了什么,他望着宁则从,问道:“对了,那是一群持火铳的黑衣人又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何也对传国玉玺穷追不舍?”
宁则从忽然面色一变,沉声说道:“他们是神营的人,奉朝廷之命,前来寻找传国玉玺,谋权篡位,杀人夺玺,朱棣真是费尽心啊!”
易未忆一听此话,又想起那曰在会龙潭曾听玉麒麟提及神营,心中认定那一伙人必是神营的人无疑。
听了宁则从的一席话,很多事都开始逐渐变得明朗起来,生命必将会是这样的,它终究要拨开迷雾见青天。
此时空中传来一声飞鸟的悲鸣,想到自己身上尚且背负着血海深仇,沉思片刻,缓慢的从怀中取出传国玉玺,把它递到宁则从的面前,说道:“前辈,晚辈现在就将传国玉玺就交给你!此事事关黎民社稷,请前辈妥善保管,晚辈尚有要是要办,就先告辞了!”
说完,便作别了宁则从,打马往灵鹫山方向奔去。
而宁则从自取得了传国玉玺之后,便召集了武林中的好友,瞒着建文帝私下组建了卫明党,暗中谋划帮助建文帝复位之事,他与众位武林好友,约定在嵩山少室山商议举事的相关细节,其中领头的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幻剑奇画 最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五章 西北天鹰约七派,朱姓两家争一国,网址:https://www.555d.org/323_32343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