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决定(1/2)
作品:《神州歌行》,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天剑山脉,天剑峰。 山巅有稀疏的白雪飘落与环绕山峰的云雾交映在一起,仙气缭绕,不愧是仙家福地。 山顶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矗立,大殿中陈列着九张古朴的檀木椅,居中一张,左右各四张。 此时木椅上坐着九位天剑门掌权之人,而主位上正是当代掌门清风真人,其余八人乃是天剑门各堂长老。 清风真人轻捋胡须,微笑道:“今日召诸位长老前来,主要有事相商。” 位于主位左边第一把木椅,一个面色青冷,不苟言笑的老道人,拱手道:“不知掌门师侄所为何事。” 这位不苟言笑的老道人正是天剑门执法堂长老陆松道人。这陆松道人乃是清风真人师尊剑孤城的师弟,年纪比清风长不了几岁,可一身修为比之清风真人也是不遑多让,当年更是掌门的第一人选,只是不知何故那剑孤城力排众议传位于了清风真人。 清风真人淡笑道:“师叔,诸位长老也应该知道,下月初一便是我们天剑门十年一次的祭剑大典,我准备在这次祭剑大典中,择出首座弟子。” 听得这话,大殿上一片哗然,这首座弟子,只要不出意外,一般将会是下一任的掌门人选。 这时候一个声音淡淡道:“不知道,掌门师兄心中可有人选?” 位于主位右边的第一把木椅上,坐着一个身材微瘦,坐姿懒散的道人,这声音便是由此人发出,这懒散道人正是天剑门祭剑堂长老蓝北辰。 清风真人,摇了摇头道:“历来祭剑大典,我天剑门都会开门收徒,虽前来拜师的修道者很多,可真正有几分资质的人却很少。我不过是想借本次大典之际,开启青莲洞府,能得到祖师传承的人,便是我门首座弟子。” 青莲洞府便是天剑门创派祖师青莲真人闭关修炼之所,也是天剑门的传承之地。 那懒散道人蓝北辰皱眉道:“听掌门师兄的意思,是准备让门人弟子和前来拜师的修道者都进入青莲洞府?” 清风真人含笑点头。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见清风真人没有否认,这时候执法堂长老陆松道人开口道:“历代以来,青莲洞府都只有历代掌门方能进入,如让别有心者得到祖师传承,后果将不堪设想,还请掌门三思。” 大殿中又是一片议论。 “陆师叔说的有理,还望掌门三思” “掌门三思。” 除懒散道人蓝北辰外,众人均拱手谏言道。 清风真人,似乎知道众人会有此番动作,起身道:“在座诸位都是我天剑门各堂长老,你们可知我天剑门现在的处境?” 不等众人开口,清风真人又道:“我天剑门自青莲祖师开宗立派至今,已传承七万三千多年,就是比之有些圣地的传承还要久远。可自青莲祖师仙去,我天剑门的地位竟一代不如一代,三万年前更是让那云霄宫的贼子杀上山门,现如今我天剑门还剩几许声威?” 众人听得这话,都是颔首自惭。 陆松道人开口道:“掌门师侄说的我们都知晓,可这跟让前来拜师的弟子进入青莲洞府有何关系?” 清风真人听后道:“我天剑门日渐衰弱,照这般下去,如没有更多的天才注入,怕是不出几年,就要从这修道界消失了。如果我们继续按照旧制下去,那些觊觎我派至宝的势力再次攻来,我们如何守得住祖宗留下的万年基业?那时候才真的是愧对历代先人。” 紧接着又道:“与其如此,还不如开放青莲洞府,以吸引更多的天才,当然进入洞府的人必须得先入我天剑门下,青莲洞府禁制繁多,如果有人能以年青一代的实力得到传承,那想必也是天才中的天才,此等人物自然可以做我派首座弟子。” 确实如此,一旦天剑门对外开放青莲洞府的消息传出,想必会吸引诸多的天才加入,毕竟天剑门的青莲洞府名声在外,那青莲洞府可是典藏着天剑门七万三千多年的积累。 之前青莲洞府只有掌门才能进入,虽守住传承不至于落入外人之手,可那又有什么用。以如今的天剑门,弟子人数不过千余,又有几个天赋卓绝之人,长此下去,被灭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虽然天剑门日渐衰弱主要是因天剑古卷缺失,可如果有大批的天才的加入,那就不一样了。有了大批的天才加入,又有青莲洞府的传承做支撑,如此再现天剑门昔日辉煌也不是不可能,就算比不得当初,比之现在肯定能好上许多。 不得不说清风真人倒是有一派之主的气魄。 位于右侧末位身穿墨绿色衣服的长老开口道:“如果有人假意拜师,进入洞府得了传承,盗走天剑古卷怎么办?” 清风真人听后,深笑道:“吴师弟,算是一语命中关键之处,不过这个倒是不必担心,诸位有所不知,如果有人心怀不轨,在青莲洞府必会无所收获,甚至还会殒命。” 这时那执法堂长老陆松道人,竟是紧皱眉头。 清风真人的声音再次传来:“青莲祖师天纵奇才,又怎会想不到这些,青莲洞府内有祖师留下的禁制考验,只有通过祖师留下的考验才能得到祖师的些许传承,其中便有关于维护我天剑门的考验,而天剑古卷也只有持掌门令箭才可以带出来。三万年前天玄子祖师欲振兴门派,便带出了天剑古卷,让当时的核心门人参悟,这才让那云霄宫等贼子有了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神州歌行 最新章节第十章 决定,网址:https://www.555d.org/295_2956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