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江东使者崔钧(上)(2/3)
作品:《汉末之益州崛起录》 “此茶竟然出自吴地?”崔钧很是诧异道,“吴地之茶我都尝过,却从未有如此绝妙之味,真是奇哉怪也。”>
“看来客官非但是外地客人,还非我新朝治下之人。”老掌柜想起刚才客人吩咐手下说去呈关文,恍然道,“我家丞相天纵之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万物无一不知无一不晓,饮茶之术都是丞相率先推广的,改进制茶区区小事何足道哉。”>
看着老掌柜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崔钧不由得心中一凛,想不到贾君美在百姓心中竟有如此高的地位。>
再想到沿途所见,乡野郁郁葱葱,好像从没看到过闲置荒地。所过城池尽皆一片繁忙景象,工坊商铺比比皆是,大部分城池竟然都在扩建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过头来想想江东,原本觉得主公孙权花费五年时间营建的新治所建邺无比雄伟,可容纳二十万人居住,已经令人赞叹不已,算得上天下名城了。>
哪知道建邺连人家郡城的繁华都难以相比。>
先前经过上庸郡城西城,他还不以为意,毕竟西城是汉中南下荆州的交通要道,商旅汇集之地。再加上贾成手下名将徐晃坐镇,城池大一点也能理解。>
可是一路过来,城固、蓝田、盩厔、咸阳,哪一座城都不比建邺逊色,可能规模小一点,但论繁华却一点都不差,工坊商铺数量更是远远超过建邺。>
他没去过汉中和益州,听说郑都城外二十余丈高的烟囱都有十余个,每日浓烟滚滚遮天蔽日,日产钢铁十万斤。>
这是何等恐怖的数据,身为江东之主,讨虏将军孙权功曹,江东物产数据在崔钧心中了如指掌。但江东六郡一年的生铁产量也仅仅只有五十万斤,竟只是郑都五日之产。>
那可只是生铁啊,要锻造成钢,不计时间,中间损耗就超过四成。>
怎么跟朝廷比?>
看着不远处一眼看不到边的长安城墙,深深的无力感笼罩在崔钧心中。>
这时崔乙回来了,躬身对崔钧道:“主人,关文呈给城门校尉了,刘校尉说请您稍待片刻,礼部衙门会遣司曹官员迎接您去理藩院驿所。如果您要会友,驿所会安排随从通报和接送。”>
崔钧点点头,他知道新朝丞相贾成对朝廷经过了一系列改制,像他这种非朝廷直辖的诸侯来使属于礼部理藩院管辖。>
虽然在上庸入关之时已经通报过了,朝廷也知道自己代表江东觐见丞相,甚至上庸方面还派人随行护送,但在长安城外还需要走个流程。>
崔钧喝着茶默默等候,差不多等了一个时辰,就见一队官差来到茶棚前,为首的绿袍官员朗声道:“下官礼部理藩院行人蒋琬,哪位是讨虏将军府崔功曹?”>
崔钧整整衣袖,上前叉手行礼:“下官讨虏将军府功曹崔钧,蒋行人有礼了。”>
蒋琬恭敬回礼:“久闻崔功曹乃江东名士,今日一见果然风采不凡。”>
“区区薄名不足挂齿。”>
两人客套一番,蒋琬便请崔钧上车随他入城。>
进入城中,崔钧见道边两旁高屋林立,竟很少有木制建筑。特别是所行道路宽达三丈有余,地上平整如镜,车行其上毫不颠簸。>
便惊奇的问道:“敢问蒋行人,这房屋道路是何物所造?下官却是从未见过。”>
蒋琬微微一笑:“不怪崔功曹不知,这乃八年前丞相研制的水泥。参合砂石铺设地面,可数十年保持平整如新,且不起灰尘,极易打扫。若以钢筋为骨,砖石为肉,搅拌水泥建造房屋城墙,可保百年不倒,巨石铁锤难伤。此物概不外售,故此外人很少知道。”>
崔钧感叹道:“原来是不传之宝,想必价值不凡,也只有长安巨富之家才能用的起。”>
“那倒不至于,一石水泥也不过百钱而已,如今新城改建皆用此物。当初盩厔城就是率先使用水泥建城,袁本初久攻不下,此物也有一功。不过用水泥建城必须要钢筋为骨,就算往外出售,也极少有人用得起罢了。”>
崔钧听了不仅倒吸一口冷气,炼钢工艺繁杂耗时耗力,一把百炼钢刀价比黄金。长安城竟然用钢筋为骨建设城池,这得耗费多少钱财?>
这稍微一算,便让他头晕目眩。>
再看看道边高屋,居然都是这样方式建造的,顿时这灰扑扑的房屋在他眼里变得金光闪闪起来。>
崔钧的神态让蒋琬暗暗发笑,每次关东那些诸侯使者来长安,自己只要一介绍,必定都会露出这番震惊的神色,他看得多了也就笑笑了事。>
毕竟钢筋这东西在关东价格高昂很是珍贵,可在朝廷治下的地域,因为产量巨大,根本值不了多少钱。>
也就天下未定,朝廷把钢材作为战略物资出售,压榨关东群雄的财富,并且用严刑峻法打击走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末之益州崛起录 最新章节第一百六十九章江东使者崔钧(上),网址:https://www.555d.org/251_25169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