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七章(2/3)
作品:《这个吞金兽不好养》
在制造业相关企业中,营销、研发和制造是企业三大主要的职能,也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这三部分在具体公司的实践中是千差万别的。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很多企业是可以没有其中至少一个部分的。>
耐克等品牌可以甩掉生产的部分。小米几乎没有“销”的部分,只剩下“营”的部分,更有甚者atlassian 没有任何销售人员,有些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公司可能连市场人员都省了,只有极少数兼职的“客户关系管理”人员。>
好多代理公司、经销公司、分销商为生产企业提供资金周转和库存服务,同时解决厂家售后问题,他们是没有研发和生产部门的,他们目光集中在客户和客户的需求身上。>
谷揔>
企业有什么是必不可少的么?>
答案是客户。>
实现或者是创造客户价值是企业得以存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进行企业本身的五年甚至十年的规划,不如把眼睛放在客户身上,预测客户的行业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趋势,预测客户偏好可能发展的趋势5年到10年的变化。>
诺基亚、柯达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傲慢,基于自身行业地位的傲慢,基于旧时行业成功经验的傲慢,基于在某个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的傲慢,傲慢地失去了企业必不可少的危机意识。>
制造业企业的三大职能之中,营销和制造是企业的现在,是企业的现金流。>
研发是企业的未来,是企业的预期的实现客户价值的手段和工具。这个定位有个基础的前提就是对于未来客户和客户价值的准确判断,否则研发就是一个装饰门面的昂贵的奢侈品。所以,研发系统是不能闭门造车的,它必须有向外沟通的渠道,帮助其实现对于客户和客户价值的判断。>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讲道,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所以,研发的存在前提:“对于未来客户和客户价值的准确判断”就要加上一个“短期”的定语。那么,研发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显而易见:基于长期预测准确性几乎不可能正确的判断,研发应该以一种仔细观察、小步快跑的形态组织其基本形态,以避免对于企业来讲过于沉重的机会成本。这种小步快跑的形态不光适用于技术可行性也适用于商业可行性。>
与投资预防风险的方法一样,企业经营中也一样:财务允许的话,企业也不应该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中。>
举个例子。>
对于公司公告中的对于利润暴跌的解释,面对这个快速又非常致命的趋势,企业如何自处?>
从公司研发的角度看,能够避免这种情况么?事实上根据资料,只能说成事在天。>
移动搞了这么多年,最后发现最大的对手根本不是联通,而是腾讯;康师傅从风靡全国到减产活命,干掉他的不是今麦郎,而是饿了么。>
从研发的角度看企业,在尽可能张开眼看世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能力的极限。企业的研发永远要对于任何关于未来的判断保有敬畏之心,同时持有保留意见。快速的以尽量少的时间验证这种判断,如果资源和时间允许,应该同时验证所有的判断。面对这个企业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强者恒强的趋势越发明显的显现实,机会成本实在是太沉重。>
从研发存在的根本原因推断,研发应该具备的本质特征——面向客户,面向客户趋势。所以,它必须是开放的,能看见并深入客户的;由于机会成本高昂,它必须是快速的,试错式的,不断验证并迭代的,它也必须是具有包容性的;最后,由于风险的快速性和多样性,研发必须是多元化的。>
研发本质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快速的,具有包容性的。形形色色的制造企业在具体的研发实践中,又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
研发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其对象是自然规律,物理定律,原理,原材料等等,其范畴往往在“科学”和“技术”范畴。>
第二部分为“开发”,其对象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用户的模块、产品、解决方案、服务。高校、研究机构主要目标是在研究部分,厂家的研发体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开发部分。>
近年来两者有向对方领域延伸的倾向,比如各个高校的产业化园区建设和阿里巴的达摩院。>
“研究”活动的不确定非常高,风险较大,对于时间、资源的投入、成果产出都有非常大不确定性;“开发”活动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小,时间、资源投入比较可预期,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在这个部分比较适用。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研发体系既有“研究”的部分,也有“开发”的分,最好把两者在组织架构上分开。>
因为其管理方法、流程规划、资源投入、激励方法、部门文化都会有较大的差异。>
从制造业产业结构看研发有如上图的规律,人均产值大于100万的是高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吞金兽不好养 最新章节第两百八十七章,网址:https://www.555d.org/220_22061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