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那山,那人,那狗(2/3)

作品:《催泪系导演

奏:舒缓,悠扬,朴素恬静,娓娓道来。这一切正如邮差父亲的性格,踏实厚道,沉默内向,几十年如一日地走着这条山路。层峦叠嶂、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用脚丈量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何况还背着沉重的邮包,一走就是三天。

自始至终,你不会觉得这位老邮差的形象有多么高大,他是那么普通,也没什么光辉的事迹,倒是一系列小事儿时刻记在心上,替五婆的孙子给她老人家写信念信,给和村委会打过架的人单独送信,收信时检查没贴邮票的自己贴上,他很憨厚,却很细心。这一切做得是那么自然,自然得让人不觉有什么特别,工作如此,亦复何言。

而且老父亲是真正的做到了,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

而这部电影的魅力不止于此。

正所谓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这像是儿时回姥姥家的所见,更像童年的一幅画。“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

李易儿时也曾这么问过——青山,绿水,稻田和自在。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他陡然一笑,其实山里人本就是那幅墨一般浓郁,雾一般神秘的乡间画作的一部分。他们好像生来就应该是山的一分子,也许真的是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罢。可是对于李易而言,这些似乎消失了太久。他从这部影片里找回了那一点平实,纯真与些许执着。也许不仅是山里人,生活在霓虹灯下的都市人也该保有那样一幅画。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我们最终寻找的也许不过就是这一点点的安静和恬淡。

李易接下来开始让人寻找一些那个时代过来的老人,或者有着类似的子承父业的人,进行走访。

这一趟,他收获很多。

渐渐也开始明白,或者说对电影里面的一些东西,了解的更加深刻起来。

他开始去认真地分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可以说是一部公路片,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当然,这是明线,暗线还是两代人的交融与传承,父子两人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及冲突,关于瞎婆孙子、关于走邮路搭不搭车、关于要不要去村长家走走等等。然而,从中却看不出谁成熟老练,谁青涩懵懂。不经意间,父亲发现儿子已经长成成人,儿子发现父亲默默老去。

人物塑造方面。电影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展现父子两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儿子是心理独白——声音,父亲是过去回忆——影像。

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父子两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简单且几乎没有冲突的故事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让一个简单的故事层次丰富起来,让观影者也能及时进入父子两的内心,共同完成这一次内心世界的旅行,也是角色鲜活、立体起来的关键所在,导演这一处理思路极是恰当。

父亲一角色,拿捏张弛有度,毫无娇柔做作,完全融入到了电影叙事空间,最为出彩的。

电影关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描述相对比较少,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电影的主题不是母爱,而是深沉的父爱。

而这部电影,或者说这类的电影,其实在李易看来,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们渴求的东西。

如今的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浮躁到很多人都找不到人生方向,也快收不回那颗放荡的心了。

人们庆幸自己远离家乡,开始减少跟父母长辈亲友之间的交流互动。觉得自己长大了,活在都是建筑编织的梦里,不敢醒来。觉得自己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却找不到几个能倾诉的挚友。

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农村生活,但是片中典型的山间丘陵的画面,却给了李易莫名的熟悉感。

比如父子住的土砖房,老式木板雕花床,农村巷子里的石板,以及小桥流水,成片的水稻田,还有那漫山遍野的绿色树林,都极度让人舒适。

其实这些李易并没有经历过,或者真的熟悉,只是因为这种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看不过来的资讯新闻,没有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小的空间距离和越来越大的心理距离。这才真是,“从前车马很慢,信件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可以说,山里的车马,就是邮递员,他们的背包里,装的就是那个时候的爱。

对于写信,李易当然不陌生,毕竟,他也是经历过写信的时代的。

但是现在的人,特别是一出生就是电话普及,手机普及,互联网普及的这一代,是很难想象,曾经可以寄出去一封信,然后等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收到回信。

但李易却敢肯定,收到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人会很高兴。

这是来自于“慢”的信件的魅力,等待的过程,期待的时间,积攒的情绪,在拆开信封的时候,都被灌注到了那几张薄薄的信纸当中,那字里行间,都仿佛充满了满溢的情感。

而对于山里人来说,信就是承载着一个人的思念和期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催泪系导演 最新章节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那山,那人,那狗,网址:https://www.555d.org/196_196064/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