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1/2)
作品:《穿越之我有一家小饭馆》非介体传播:包括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
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症状特点:类型:花叶、黄化、矮缩、丛枝等,少数为坏死斑点。
1田间表现特点:
一般心叶首先出现症状,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
系统侵染,引起的坏死斑点通常较均匀地分布于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局部斑点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
3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会发生隐症现象。
2传播和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及其在田间的分布往往与传毒昆虫密切相关。
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气流传播
一些重要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例如,麦锈菌、白粉菌,稻瘟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产生分子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器的病原真菌主要是雨水或露滴传播的。灌溉水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
4人为因素传播
带有病原物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经过人们携带和调运,可以远距离传播。
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策略。
单循环病害: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过程,才能造成危害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时间尺度一般以“年”为单位。
特点:
1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
2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
3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
4寄主的感病期较短,潜育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防治策略:控制每年初侵染数量和初始病情为主,繁殖材料上和土壤中病原数量常是预测预报的主要因子。
2多循环病害: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病原物数量能不断积累并导致流行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进展的时间尺度,一般以“”为单位。
特点:特点:
1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潜育期短,
2病原物繁殖率高,对环境条件敏感,不利条件下迅速死亡;
3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病原物量初始菌量不高;
4病原物多为气流、雨水传播,传播距离较远;病害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病害流行速率的高低。
防治策略:以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控制或降低当年病害流行速率为主。
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
1大量的强致病力的病原物。
2大面积集中栽培的感病寄主植物。
3有利于病原物发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昆虫纲的特征:
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胸部是运动的中心,生有3对足,2对翅。
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由10节左右组成,腹腔内含有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体壁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更新最快 电脑端:
1药剂必须接触虫体,若虫体多毛,药剂就不易与之接触。
2药剂进入虫体的难易,则与体表结构有关,蜡质厚、体壁坚硬,则药剂难以穿透。
3体壁各部分厚薄不一,骨片比膜片厚,药剂较易由膜区透入。感觉器最薄,因而成为药剂进入虫体的通道。
4上表皮的蜡层能阻止体内水分向外蒸发,阻止药剂进入体内。可施用惰性粉磨损昆虫表皮,使昆虫因体内失水而死。使用油剂或脂溶性药剂,可通过蜡层进入昆虫体内,达到防治目的。
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药剂被害虫吞食,其毒效的高低与昆虫中肠消化道的酸碱度有关。酸性胃毒剂在碱性中肠中易于溶解,毒效较高;而在酸性条件下毒效较低。
2同一种昆虫,在不同龄期消化液的酸碱度有变化,对同一种药剂的毒力反应也有差异。
3应用拒食剂来破坏昆虫的食欲和消化能力,阻止害虫继续取食,以致饥饿而死。
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昆虫的呼吸主要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通风作用,利用熏蒸杀虫剂防治害虫。
2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活动旺盛,呼吸加剧,气门开放也越大,熏蒸效果也越显着。
3昆虫的气门具有疏水性,因而乳油剂的杀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之我有一家小饭馆 最新章节第367章,网址:https://www.555d.org/187_187901/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