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节(2/4)
作品:《三国》集结之后,三十四万兵马分五路向祁山挺进。
却说魏国因前一年传说有青龙自摩坡井内而出,故改元为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孔明出师之时,正值魏国改元后的第二年即青龙二年的春二月。
司马懿平素经常观察天文,近年来他看到北方星气云象强劲旺盛,显见魏国正逢吉运;而反观蜀天,却是晦涩暗淡,奎星犯太白,因而他预言道:“当今天下的鸿运必将集于我大魏皇帝一身。”
恰在此时,传来了孔明蛰伏三年之后六度出兵祁山的消息。
司马懿得报,不觉大喜过望,“来得正好天命已定,我大魏运势隆盛,此番征战,蜀军必败无疑。”
他拜领了魏帝诏命,随即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出战准备。
临出发前,司马懿又对魏帝曹睿奏道:“当年夏侯渊在汉中战死后,遗下四个儿子,他们为报蜀国杀父之仇,无时不在切齿扼腕,希望陛下能恩准此四人随军出征。”
曹睿当即照准。
夏侯渊的四个儿子资质出众,与前番大败于孔明的夏侯楙驸马大不相同。长子夏侯霸弓马娴熟,武艺超群;三子夏侯惠熟读兵书,谙知韬略;另两个儿子名唤夏侯威与夏侯和,也是知名的青年才俊。
司马懿将魏国诸州的精锐集中于长安,总共有四十四万之众,随后如前次一样,在渭水前布下了战阵。
祁山的蜀军与魏军至今对垒多次,双方均愈益重视战术研究,各自的装备与兵力也不断增强,与最初两次交手时相比,虽然并未经过多少年月,但双方的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魏军此番使用的战术与前几次不同,司马懿首先命令五万工兵砍伐竹木,在渭水上游架设了九座浮桥,让夏侯霸、夏侯威两支人马渡过渭水,在渭水对岸构筑阵地。如此积极的进攻态势,魏军以往从未采取过。
在中军背后东部的旷野上,司马懿还颇有用意地建起一座城池,以此作为永久性基地。
此次蜀军的备战,也更为体现了孔明进行持久战的坚定决心。他在祁山建造的五处阵营,与以往相比,规模并无甚不同,但在斜谷至剑阁途中,他又修建了十四处营寨,每处均派强兵驻守,构成了与蜀中呼应、确保运输联络的系统。这一举措不啻是在无言地宣示孔明的决心:不灭魏国,誓不收兵。
这一天,一处阵营送来敌军异动的情报:“魏军大将郭淮、孙礼统领陇西兵马进抵北原,目的不明。”
孔明得此消息,即召诸将说道:“司马懿派兵于北原安营,是怕我像前次那样断其陇西之路,才急忙早做准备。我们不如就此摆出进攻北原的态势,司马懿怕失陇西,必派主力精锐前去救援,那时我军便可攻其不备,乘虚直捣渭水侧畔的魏军大本营。”
北原在渭水上游。孔明的计策是将百余只木筏堆满干柴,挑选五千熟习水性的士兵随木筏去袭击北原,待魏军主力出动前去增援后,立即点燃木筏上的干柴,使其顺流而下,一举烧毁敌人的浮桥,乘势消灭已渡过渭水的夏侯霸、夏侯威两支人马,并立即派大军登上渭水南岸,夺取魏军大本营。
孔明的妙计若想引得魏军上钩,却须骗得过司马懿才行。
司马懿最终还是看破了孔明的计策。
“孔明现将许多木筏漂浮在上游,摆出一副要攻北原的架势,实则肯定是打算寻隙放木筏顺流而下,点燃满载其上的干柴与油脂,将我们的几座浮桥烧毁。”
他对夏侯霸、夏侯威授予应对机宜,又对郭淮、孙礼、乐綝、张虎诸将分别下达了密令。
过不多时,蜀军开始进攻北原,拉开了两军交战的序幕。吴懿、吴班则按照既定计划,率领熟习水性的五千蜀兵,将柴草堆满百余只木筏,在渭水上待命。
夜幕降临了。北原的魏军守将孙礼出阵迎战,未经几个回合,便败下阵去。领兵来攻的魏延、马岱见其败得蹊跷,心中生疑,不敢贸然追击。正犹豫间,四下鼓鸣喊声大震,魏**旗也忽然从隐蔽处闪现出来。
“司马懿恭候已久”
“郭淮在此”
只见左右杀出的两支人马,合成半圆形的战阵,将蜀军逼迫到河边。
魏延与马岱虽率军殊死奋战,无奈身处毫无胜算的地势,转眼之间,手下大半蜀兵或落水淹死或被诛杀,魏延与马岱九死一生,总算突出了包围。
却说吴懿、吴班此时早已忍耐不住,率领手下乘着木筏开始顺流而下。但木筏尚未飘到魏军搭建的浮桥,便被张虎、乐綝在河中拉起的绳索拦住,紧接着,雨点般的箭矢便向木筏射来。
这支蜀军并未配备任何弓箭,只得设法将木筏靠岸,以图上岸去与魏军厮杀,但几次靠近岸边,均被魏军的箭雨射得退回河中。蜀将吴班身中一箭,落水而亡,火攻之计彻底失败,蜀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木筏火攻的失败,自然无法不累及王平、张嶷率领的两支攻坚兵马。
王平、张嶷奉孔明之命,一直在屏气凝神地观察渭水对岸的敌营动静,只等看到烧浮桥的火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 最新章节第183节,网址:https://www.555d.org/164_164647/183.html